炮王 - 第 120 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请收藏
    炮王 作者:管杀不管填

    第 120 章

    “该死,所有黑人都是奴隶,他们没有任何法律上的权利,都属于我们的私产。按照战争法规则,即便是占领军也不能随意剥夺个人的私产气急败坏的吉奥瓦尼挥舞起拳头,想竭力表达自己的愤怒,但很快被波奇少校身边的几名宪兵用步枪刺刀,逼到墙角冷静。

    “黑人也是人,和我们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仅仅肤色不同而已,他们同样也能,也应该享受到神爱世人的荣光!”说道这里,宪兵少校也不想再费口舌,他将赫鲁纳公爵签发的惩处全城的那份通告塞到老镇长手中,便带着自己的部下,转身扬长而去。

    “怎么办,吉奥瓦尼!”等到法国人走后,老镇长可怜兮兮的询问着治安官。当后者怒气冲冲的跨步上前,想要夺走那份通告,并加以撕毁时,老人又急忙将手中的文书揣进怀里,还大声嚷嚷道:“该死的吉奥瓦尼,那是占领军下达的法律,除非你想让我们都被法国人杀死!”

    的确,法国公爵颁布的通告就是现行的法律,一旦发现被人撕毁,或是察觉有人不遵守执行,吉奥瓦尼也相信野蛮的法国宪兵会毫不犹豫的屠杀波特尔城的全体居民。即便是在战争法的框架下,针对城镇实施一两场大屠杀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震慑被占领区民众顺从入侵者,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如今,波特尔城的居民个个手无寸铁,所有武器都已被法军收缴,吉奥瓦尼无法想象2千名只能高举刀叉棍棒的平民,遭遇武装到牙齿的精锐法军无情屠杀的悲惨场景。

    面对现实,吉奥瓦尼再度低下了头,他无可奈何的对着老镇长说道:“把法国人的通告拿出来吧,我们一同签字

    ……

    “为什么?”同样质疑声在德赛耳边响起,那是一旁的拉斯蒂将军。倒不是师团参谋长同情波特尔城居民,只是他不清楚公爵这番举动的具体含义。至于拿解放黑奴来说事,拉斯蒂最清楚不过是个借口罢了,赫鲁纳公爵总喜欢把自己置于道德与正义的制高点。

    德赛微微一笑,说道:这是战争,而战争就是地狱。葡萄牙人想要在地狱里艰难生存,就必须听从占领军的安排。这里不是加泰罗尼亚,也不是阿拉贡,更不是法兰西,作为入侵者,我们没义务照看好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民众。一切都要为胜利,从利益角度出发!”

    拉斯蒂头脑一阵发蒙,他感觉赫鲁纳公爵心中的政治理念又开始活跃,赶忙制止道:“将军,请您不要谈得太远!按照师团参谋部之前的战略规划,在我军通向埃武拉的道路上,但凡沿途城镇居民与农户放弃抵抗,并主动向我军提供军需粮秣者,军队一律将以和平且文明的方式加以对待,而不是驱除家园,或是对他们施加迫害

    “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了!”德赛终于说出了实情。

    他将巴塞罗那地区众多贵族趁德赛师团远征葡萄牙期间,在阿马特的暗中煽动下纠合在一起,这些人正与英国人密谋一事,原原本本的告知拉斯蒂参谋长。德赛接着又说:“就在今天凌晨,我已经签署一道密件,正式授权卡尔斯的宪兵部与谢尔内的军情局,近期在巴塞罗那准备做内部清洗。为配合两个情报部门的清剿行动,拉拢与震慑占大多数的中间派贵族,最迟在8月上旬,出征师团必须拿下埃武拉,给予东线的英葡联军以重创,让伟大胜利的欢呼声响彻整个加泰罗尼亚的上空。

    按照我们原定的安排,长期围困埃武拉城的计划已变得不可取,但直接攻城,却受限于兵力严重不足,且过程中伤亡太大。所以,需要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战争的进行方式。英国人与葡萄牙人不是在里斯本的报刊上公开叫嚣着,严格执行坚壁清野的持久战方针,迁徙村民与牲畜,焚毁村庄与谷仓,甚至拆毁桥梁,破坏道路。务必不留给法国人一片面包,一块肉干,一瓶葡萄酒,让入侵者没有完整的房屋可以歇息,没有顺畅的道路能够通行。

    上述一切的做法,无非是想饥饿难耐的法国士兵杀马充饥,最后不得不灰溜溜的离开葡萄牙吗?嘿嘿,显然那位贝尔斯福德将军疏忽了迁徙南线沿途的城镇居民。所以,好心的我决定协助那位英国指挥官弥补这项疏漏,将沿途所有的葡萄牙居民迁徙到埃武拉城内,还允许他们携带足够的口粮。当然入城之前,他们必须为我们修筑好围城工事,并交换城中的黑奴

    拉斯蒂听到这里才松了一口气,他之前还忧心忡忡,担心赫鲁纳公爵为赶时间拿下埃武拉城,干脆绑架并驱赶成千上万的葡萄牙居民参与攻城,这是严重违反战争道义的恶劣行径,即便在血腥而残酷的西班牙战场,各路法军指挥官从未如此干过。对于让葡萄牙人修筑围城工事,并交换埃武拉城中的黑奴,倒也无可厚非,至少还在世人容忍的底线之内。

    现在看来,上位者的想法尚未偏离参谋部当初拟定的军事计划,仅仅施加的手段略显狠毒一点。尽管贝尔斯福德将军以联军东线指挥官的名义,提前一个月下达向后方,即里斯本一带进行疏散的命令,但在埃武拉城内依然留有近3万市民,他们不肯在战争中舍弃自己的家园,并愿与数量同样多的联军士兵一道,保卫葡萄牙东线的国土。

    情报部门安插在埃武拉城内的密探也获悉这些情报,由于一个月前开展的东线居民迁徙行动,使得联军在埃武拉城内囤积了葡萄牙撤离居民带不走的大量粮食与熏肉,足以满足城内6万军民长达3个月的口粮,所以,没有人会担心法国军队的围城封锁。但如果再驱赶数以万计的葡萄牙人进入埃武拉城内,守军的粮食必定会显得紧张。

    不过,拉斯蒂非常清楚,以难民数量来消耗守城部队的粮食供给,这并非赫鲁纳公爵的真实目的。事实上,德赛还准备让完成“义务工作”构筑围城工事,允许以人质身份交换黑奴的葡萄牙难民,携带他们的另一半口粮,赶着牛马大车,进入埃武拉城内。

    ……

    正午时分,火热的太阳已升到最高处,炙烤着这片土地,连周围的空气都被热气所凝固。

    波特尔城的和平居民在得知法国人将驱赶他们出自己家园时,曾用激烈的言辞与愤怒的表情,纷纷向法国人表达他们心中的不满情绪,但终归无济于事。在一片喧嚣与噪杂声中,宪兵队得到波奇少校的允许,开枪打死了人群之中的两名激进分子。在血淋淋的尸体面前,小城居民只能接受眼前的残酷事实,除非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同样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很快,在波特尔城的北郊,2千余名当地居民如期而至,他们个个扶老携幼,排着长长的队伍,背着大大小小的包囊,或是赶着被牛马或骡子拖拽的四轮或六车,装载自家中唯有的财物与粮食,朝着家园相反的方向,埃武拉城一路缓慢走出。

    在道路两边,大批法国宪兵正手执武器,对流离失所的葡萄牙难民进行严密监视,所有士兵已得到军官授权,可以射杀任何一名不愿迁徙,或密谋反抗准备逃窜的葡萄牙人。

    在蜿蜒逶迤的迁徙队列中,2千多难民欲哭无泪,他们忍不住频频回首,眺望越行越远的城市,昔日的温馨家园在自己眼中已逐渐变得模糊不清。最终,有人抱着头失声痛哭起来,凄惨的哭声引发难民们的共鸣,继而带动所有人开始落泪。老弱妇孺的哀嚎声,伴随着牛马骡子的嘶叫声,以及杂乱无章的脚步声,辚辚的车轮声,在这片土地上四处传开。

    在两千难民之后,是德赛师团的后续部队。等到下午1时,整个波特尔城再也见不到一个白人,或是白人士兵,除了继续在此地逗留,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数千名黑奴。早在上午,在被解除脚链与手铐之后,一名法国军官高声宣布所有黑奴已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

    尽管得到了所谓的解放,但大部分黑人依然显得无动于衷,他们面面相觑,心里纳闷着白人之间在玩什么游戏,居然舍弃了这座富饶的小城,留给一群奴隶—也就是他们自己看管。

    仍旧将自己视为奴隶身份的黑人们,三五成群散坐在街道两边的树荫下,仰望着天空发呆。黑人身后的所有房屋都没有锁门,里面空无一人。倘若细心一嗅,似乎感觉在空气中飘荡着各种美味食物的香味。然而,黑人们谁也不敢冒然进屋,因为担心白人监工忽然跑来,挥舞手中皮鞭,恶狠狠的打在他们身后毫无衣物遮蔽的背脊。

    最终,20岁的阿里没有耐心再去琢磨,腹中饥饿促使他第226章节由首发,最新最火最快原创网络作品首发地! 推荐阅读:

    ☆、正文 第55章 圣弗朗西斯科村的前哨战(上)

    头戴贝雷帽,身穿迷彩装,潜伏在潮湿的灌木林中的加塞特下士,一动不动。\\[最快的更新尽在四!库书\\]他在用小型单筒望远镜静静观察不远处,一座名叫圣弗朗西斯科的田园村落。

    在采石镇之战总,那支被临时征召的来复枪团(使用的米尼枪,对外统一口径是来复枪)由于该团在战斗过程中优异的表现,使得观战的德尔尼将军大为震撼。战后,他成功说服了德赛公爵,并拿出利益与第三旅的巴尔巴内格尔将军交换,从那支千余人的部队中挑选出800人组成来步骑兵的复枪团,并正式列为第一旅的编制。

    这支新组建来复枪团似乎在一个不大不小问题,那就是两类军服样式的不统一。北阿拉贡团的枪手都是一身山地迷彩装,这与第一旅传统的深蓝制服很不协调。因为北阿拉贡团属于赫鲁纳公爵私人领地的警备团,德赛有权更改军队制服。但第一旅(包括第四旅、第五旅)仍属法军序列,除了巴黎陆军部与拿破仑皇帝的命令外,任何指挥官都无权变革帝国军人的着装。

    这个棘手问题再度被提交到师团长那里,德赛毫不犹豫的当即拍板,来复枪团一律改为灰色和墨绿色为主色调的迷彩装。另外,为便于自身的隐蔽,士兵头顶上原有的鲜艳色彩羽饰的平顶高筒军帽,也被改为一种无檐软质制式军帽,即贝雷帽。按照德赛与拿破仑的约定,一旦攻下埃武拉,皇帝便会正式下诏承认德赛统治下的加泰罗尼亚阿拉贡王国。德赛提前更改军队制服的样式,也不算太过违规。

    来复枪团正式组成时,包括加塞特、恩里克、巴勃罗在内近300名北阿拉贡团士兵被德尔尼将军看中,一同被抽调到该团。除了在军服上依然保留山地部队的迷彩装特色外,这支新组建团队的官兵还配备了一匹战马,充当坐骑。在19世纪的欧洲,但凡成年男子都会骑马,让他们担当骑兵或许差些,但作为步骑兵者绰绰有余。

    此外在枪械方面,来复枪团也做了全体换装,不再使用原有基于英式贝克步枪改进成的米尼枪,而是赫鲁纳军械所自行研制与生产的新式步兵武器,赫鲁纳1810式步枪。两周前,这些枪械跟随武装押运的后勤辎重队,从加泰罗尼亚运抵巴达霍斯要塞。

    赫鲁纳1810式步枪依然是单发前装式,通常为一分钟3到4发。枪膛内设有来复线,口径为0。58,使用圆锥子弹(米尼弹),子弹出速为每秒290米。枪身略短,约为1。45米,全重9磅,另配有一个长0。53米的刺刀。

    得益于穿越者作弊式的提醒,赫鲁纳军械研究所能够提前15年,抢在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之前,得到了黑色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2kno3+32↑+32↑。据此,理论上硝、硫、碳配比率以74。84%、11。84%、11。32%为最佳火药配方。很快,赫鲁纳军械所按照这一方程式,配制了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以及组配比率为78%、8%、14%的炮用发射火药。

    另外,赫鲁纳军械所利用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以先进的工业设备,提炼纯度的硝和硫;以蒸汽机带动转鼓式装置,进行药料的粉碎和药料的混合拌和;用水压式机械,将配置的火药放在碾磨上,压成坚固而均匀的颗粒,使火药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实性;使用机械式造粒缸,将火药块制成大小均匀的火药粒;对制成的粒状火药,放在烘干室内,用蒸汽加热器烘干,使之保持良好待发的干燥状态;用石墨制成的摩光机,将药粒的表面磨光,除去气孔,降低吸湿性,以延长火药的贮藏期。这些先进的工艺保证了火药的优良品质。

    (说明,上述两段部分引述百度搜索的史料)

    简单的说,赫鲁纳1810式来复枪已达到甚至超越了鸦片战争期间的步枪水平,其有效射程为500码,最远射程高达850码,如果配备长筒瞄准镜,其精准射杀600码内任一目标。由于赫鲁纳1810式步枪使用雷汞火帽作为发射药,不仅大大提高了点燃发射药的能力,减少了哑火几率,几乎能做到全天候作战,也使得枪膛后端极少再冒出的白色硝烟,即便是800名来复枪团士兵以密集队列方式,一同向前开火,也不会陷入人工制造的战场迷雾之中。

    然而,赫鲁纳1810式步枪也有一些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造价太高。由于制枪工艺方面存在缺陷,使得制造过程中不能全部使用蒸汽或水利机械,而需要众多熟练技工使用人工方式进行加工,再加之初期也没能形成量产,就使得一支赫鲁纳1810式步枪的成本高达300法郎。所以,装备这支800人的团队,光在枪械方面就耗费25万法郎,这还没有计算后期的枪械保养与零部件耗损的费用。

    至于德赛基于厚望的后装式斯宾塞来复步枪(美国南部战争期间的最杰出的武器发明之一),却依然没有消息。据抵达巴达霍斯要塞,负责枪械验货与指导保养的武器工程师介绍,那种将弹丸、底火、发射药合为一体,纸壳定装枪弹的后装式步枪目前还困在一个难题之中,就是枪管尾端依然很难密封,这会导致火药气体容易从后面跑出,导致发射哑火。

    听闻过后,德赛将那名军械工程师叫到自己身边,扔给他一团黑乎乎的硫化后橡胶,告知其用途。很快,军械工程师拿着硫化橡胶,异常兴奋的跑回去研究,而德赛却不能得到大杀器,后装式斯宾塞来复步枪的到来,至少在葡萄牙战争结束之前。

    今日拂晓,当第227章不高,只有两百余户。男人们多在忙碌着抢收小麦,或是将自家屋前或在广场上晾晒好麦子堆积到谷仓里;女人与老人多在侍弄院子里的蔬菜瓜果,或是去牲口棚喂养牲畜;小孩期初是跟随大人身边玩耍,在被父母驱赶后,三五成群的躲在橡木林荫下做游戏。

    眼前由草地、河溪、橡木丛林、金色麦田交织成的一种美妙而和谐的田园风景,似乎将加塞特带回了北阿拉贡自己的家乡。很快,加塞特用劲的甩动脖子,好让被烈日晒得昏昏欲睡的脑袋,重新清醒过来。这是战场,河溪对岸,来来往往的每一个葡萄牙人将会是自己的敌人。

    从加塞特潜伏灌木丛往前20米,尽管绿茵茵的草坪,再向前,就是一条小河。此值雨水稀少的盛夏季节(地中海气候),河面宽度仅有8米左右,只能称其为河溪。圣弗朗西斯科村向外的主要出口之一,便是加塞特左侧30米外,一座长约40米,用无数高大橡木制成的桥梁。

    该桥建造的很宽阔,约5米多,能够容纳4个人骑马并行,而且也很结实,加塞特亲眼看到十多辆满载麦子的白帆布大车一同涌上这座桥梁,桥体纹丝不动,相信12磅火炮与辎重队大车也能借此通行到埃武拉城下。保护好这座桥梁,将是加塞特等人的最主要职责。

    忽然,加塞特感觉身后有轻微震动声,那是有人,至少是两个人在向自己靠近。他急忙拾起1810式步枪,直起身,将枪口上的刺刀对准来袭之人。

    “谁!”加塞特低喝一声。

    “是我们,加塞特!”这是恩里克的声音,跟随他的还有巴勃罗。

    第 120 章

    恋耽美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