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起居录(重生) - 分卷阅读6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请收藏
    不等顾九识继续与他推让,夙延川先问道:“当时究竟是如何情形,让顾大人你亲蹈险境?”

    顾九识微微沉吟了片刻,娓娓道:“臣在奏表中曾屡次提及,去岁开原府一冬无雪,及今年春,更不曾有雨水。臣观本地旧朝州志,有连年旱者,多生蝗祸,更有饥荒、时疫,天灾过后,往往十室九空。”

    夙延川颔首,道:“此事我也与陛下及诸平章事议过数轮。”

    他旋而又道:“但本朝开国以来,兴前朝常平仓故事,开原是辅京重地,仓储建制仅次于帝都,依你之见,竟到了不能为继的地步了吗?”

    顾九识道:“殿下,臣自庆和十八年来此地,即私下稽查仓储,并年年开仓换米,至去年,府城仓方才将将填平。”

    他说到这里,眼神里让夙延川隐约有种自己错过了什么似的意思,但那异样只一晃而过,听他又道:“殿下当可知周边县、乡是如何光景……这样的年景,若是十仓之中只能得一仓陈米,臣更怕开原百姓激愤之下,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来!”

    夙延川想起接到顾瑟的上一封信里,少女也在忧虑地写下开原常平仓的内患。

    他这一回因为事发突然,来也来的匆忙,算一算时间,若是诸事平顺,大约这几日里,顾瑟也该写给他下一封信了。

    小姑娘写给他的信里的内容,顾九识倒是知道的清楚。

    夙延川看了顾九识一眼,却只是道:“若果依你所言,那仓中应有之米,却是饱于何人之腹?”

    顾九识道:“本府有一位通判,姓杨,籍贯开原阳曲县,是戊辰科的进士,庆和十三年丁忧,十五年,他因荥阳大长公主举荐,直接从文选司领了牌子,上任开原通判……”

    他道:“阳曲县的良田,四成以上都在杨氏族中。杨氏对佃户课以重税,一年之收逾十万石。而杨氏每年送入荥阳大长公主府中的金银珠宝,价近七、八万贯。”

    夙延川紧紧抿起了嘴。

    顾九识眉目间也有种隐约的沉郁。

    他道:“臣听闻臣的前任到开原不久就患上了病,府尹杜大人推崇‘垂拱而治’,府中一应诸事,都由杨通判一手打理。杨通判为人大方,礼贤下士,衙门中少有说他的不是……”

    他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夙延川示意他说下去。

    顾九识道:“臣想着,杨通判既然这样的大方,便是借臣一点粮米,让臣得以把汾、明二水的长渠修好,待到入秋,臣自然可以拿常平仓中的米还给他。以旧抵新,还可另与他一分利,互惠互利,又何不可?”

    俏皮话被他说得一本正经,像是打心底里这样觉得一般。

    夙延川忍不住看了他一眼,就听他继续道:“可惜杨大人却不这么想。大概是觉得臣冒犯了他,也可能是因为臣终于提起了阳曲县的常平仓。加之祁县的李家私贩边马、太谷的刘氏勾结藩王,都曾有许多子弟在开原府大牢中走过一遭,如今又听臣提了旁的,不想看臣这样多事,也是情理之中。”

    “至于杜大人,他是开原的上官,凡事自然都要考虑的面面俱到。”

    夙延川轻嗤一声,就听他语气轻松地道:“臣却还想留一条微薄性命,为圣朝尽忠。”

    顾九识说完,到底还是俯下丨身行了个稽首,道:“臣等蒙殿下数次相救,隆恩没齿不忘,愿效犬马之情。”

    夙延川依旧亲手搀了他起来,但却一时间沉默了下来。

    顾德昭向他效忠,是以臣事君。

    几回这样的自彰,原本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一件事。

    他是在委婉地告诉他:“顾氏对太子殿下忠诚,无须以儿女姻缘相束缚。”

    顾九识看他无话,也只是静立在地下听候吩咐。

    夙延川道:“顾大人一路辛劳,令爱还在病中,大人先去休息吧。”

    顾九识拱手应诺,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

    夙延川望着他的身影,微微眯了眯眼。

    他至今未议婚事。

    白太后、庆和帝、凌皇后、冉贵妃,每一个都为他准备了许多人家的小娘子。

    多少人想向他的后院送一位姑娘,甚至无须要名分,只是为了联结彼此的利益立场。

    他若是想要用这种手段稳固地位,自有大把大把的选择,武有镇守商阳都护府的西关谢氏,文有前朝人称“沈半朝”的河洛沈氏,盘踞天南的南溟叶氏,抑或扬州桑氏,梁州陆氏,都比一个已经向他效忠的颍川顾氏支脉,能为东宫带来更多新的利益。

    他多年不为之,不过是不屑于此而已。

    但他也明白,对与顾九识来说,正是因为同样把当中的利益看得明明白白,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暗示拒绝他。

    这是慈父的心肠。

    从来君恩易翻覆,人心动波澜。

    他眼前又浮现起顾瑟澄波般的眼,那样灵慧通透的女孩儿,对着他的样子却永远温柔又信赖,仿佛在她心里,他能做到这世界上一切不能做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