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大兵 - 第三百一十二章 联谊会(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请收藏
    第三百一十二章联谊会(二)

    有几名‘女’兵陪着吃饭,‘波’‘波’夫这顿工作餐吃起来也不算闷,在斯维特拉娜的软磨硬泡下,‘波’‘波’夫答应了在饭后接受斯维特拉娜的朋友的专访,为那个犹太人作家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作为报酬,斯维特拉娜答应为‘波’‘波’夫与玛利亚的两人创造单独会面的机会。

    在工作餐之后,联谊会的组织方《真理报》编辑部,在旅店大堂举办了一个革命书籍与文学作品的发布会,向参加联谊会的宾客免费派发书籍,并有多名苏联著名作家到场亲笔签名。

    而‘波’‘波’夫对于那些所谓的知名作家的新书不屑一顾,反而是在传统革命书籍的展览位上流连,很高兴地找到了一本原装正版第一次首印发行的线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的扉页上还有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笔签名,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

    “‘波’‘波’夫同志,让我来为你介绍一下。”正当‘波’‘波’夫又在展位上找到了一本高尔基晚年的作品史诗型长篇《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正翻开来阅读的时候,斯维特拉娜拉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走过来,向‘波’‘波’夫热情地介绍。

    “这位是著名专栏作者、作家,电影及歌剧导演,阿列克谢先生。”斯维特拉娜靠在这个中年人身边,就像是小鸟依人般,一只手‘插’在其臂弯内,一只手在空中挥舞,为两人作介绍:“这位是在战争爆发后,连续参与了多次对抗纳粹军队战斗,并多次立下军功的苏联红军战士、军校学员,‘波’‘波’夫同志。”

    “很高兴认识你。”名叫阿列克谢的中年人礼貌地向‘波’‘波’夫伸出手,并用生硬的俄语向‘波’‘波’夫打招呼。

    “很高兴认识你。”‘波’‘波’夫很随意地同对方握了握手,上下打量了一下面前的男子,这是一个犹太白种人,作欧洲绅士打扮,穿一套烫得笔‘挺’的西装,戴小圆礼帽,‘唇’上留了撇八字胡,手上还拿着根文明手杖,人的气质略为有些轻浮,按欧洲人的审美标准来说算得上美男子,‘波’‘波’夫心里估计对方年轻的时候肯定是个风度翩翩式的风流人物。

    “我已经在旅店开了一个房间,大家可以到房间里坐下来再详谈。”介绍了两人认识后,斯维特拉娜主动提议离开旅店大堂,到楼上的客房后才攀谈。‘波’‘波’夫点了点头,随同两人经楼梯步行到旅店三层的一间套房。

    “阿列克谢先生是欧洲来的移民?”这是一间欧洲风情味道十足的大型套房,内里的装修布置不是沙俄贵族式的,而是英法绅士贵族式的,‘波’‘波’夫在房间的真皮沙发坐下后,打趣地用英语试探对方。

    “‘波’‘波’夫同志会说英语,这太好了。”听到‘波’‘波’夫忽然用英语同自己对话,这名欧洲绅士原本沉稳的面上有些兴奋,笑容也亲切了很多,也不再用他那生硬的俄语而改用流利的英语,向‘波’‘波’夫点头说到:“我出生在英国,年轻时移居到法国,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来了莫斯科。”

    “我应征入伍前,是莫斯科大学的双科学士,这英语说得还算可以吧。”为了让斯维特拉娜兑现她的承诺,‘波’‘波’夫化被动为主动,同这个被自己认为老老牛吃嫩草的中年犹太人‘交’谈起来。

    “没想到‘波’‘波’夫你不仅是个铁血战士,还是个才子,你们就用英语‘交’谈吧。”斯维特拉娜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也会说英语,她听了‘波’‘波’夫的话后也感到惊讶。

    “看来我们之间拥有共同语言,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波’‘波’夫的话也让阿列克谢的态度变得更为积极亲热,他从沙发上站起来,友好地同‘波’‘波’夫拥抱了一下,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接下来阿列克谢正式向‘波’‘波’夫提出了进行专访的要求,取来一台打字机装好纸张,请‘波’‘波’夫详细地述说他的亲身战斗经历。‘波’‘波’夫也没有摆谱,先是回忆了一下,就从自己在战争爆发时身处边防军哨站说起,侃侃而谈地把这几个月来的战斗历程一一道出。

    ‘波’‘波’夫说故事的口才不比作家差,自己说自己的战斗故事,不用添油加醋也十分‘精’彩,让身为作家的阿列克谢先生喜出望外,打字机噼噼啪啪地打个不停,并不时向‘波’‘波’夫提问一下细致的问题。而原本以为专访会很无聊的斯维特拉娜,也成了‘波’‘波’夫的忠实听众,一边帮阿列克谢先生整理专访记录,一边颇有兴趣地听‘波’‘波’夫说故事。

    “‘波’‘波’夫同志,很感‘激’你能接受我的专访,你的亲身战斗经历,给了我极大的创作灵感,我将据此写出新的剧本,有可能的话还将拍成电影,在全国发行上演。”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过去了,专访的记录垒成了厚厚的一叠,当楼下旅店大堂传来管弦乐的声音时,阿列克谢十分不舍地向‘波’‘波’夫道谢,因为阿列克谢还要参加电影的首映式,不得不暂停专访。

    “希望我们能继续保持联络。”阿列克谢再次与‘波’‘波’夫热情的拥抱了一下,以此表达他的谢意。

    “以后要找我,可能没那么容易,或许过几天我就又要上战场参战了。”对于这种‘私’人‘性’质的专访,‘波’‘波’夫觉得一次就足够了,如果不是斯维特拉娜从中游说,‘波’‘波’夫是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别人的。

    “好了,看电影了,估计卡芙莲耶娃姐姐也快到了。”此刻心情做好的,反而是斯维特拉娜,她哼着小调催促两人前去参加电影首映式。

    电影的首映式,在旅店二层的娱乐大厅中进行,因为莫斯科市处于戒严,晚上不能举行任何‘性’质的集会,《前线》电影的首映式只能在下午举行。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看电影的兴致,应邀而来的宾客陆续入场。

    作为该电影的制作人之一,阿列克谢自然能‘弄’到位置很好的戏票,安排一些朋友坐到前两排的座位中。

    “玛利亚,你实在太美丽了!”就在电影快播映前几分钟,‘波’‘波’夫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匆匆赶来的玛利亚,这天玛利亚既没有穿军装也没有穿马术套装,而是穿了一套沙俄时期传统欧洲贵族连衣裙,紫红的‘露’‘胸’上衣,红白相间的罗裙,披一条白狐‘毛’皮披肩,手里还拿着一把檀香鹅‘毛’扇,面上也薄施脂粉,整个人就像一朵盛放的蔷薇,让‘波’‘波’夫看了心动不而。

    “这是按照电影中的一个角‘色’的造型来打扮的,你可不要笑我。”见‘波’‘波’夫一面微笑地看着自己,玛利亚用手上的扇子轻轻地拍了一些‘波’‘波’夫的手臂,主动地伸手挽住‘波’‘波’夫的臂弯,一边说一边向斯维特拉娜和阿列克谢两人挥手打招呼。

    “好羡慕你们,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双。”说这话的不是斯维特拉娜而是阿列克谢,说完后他就带着大家入座看电影。

    《前线》是一部反映苏德战争爆发前后两国间的不同情况的电影,批判了纳粹德国所谓的为了生存空间而战的歪论,鲜明地表达出苏联全国反侵略的意识形态。

    电影的内容自然不怎么吸引‘波’‘波’夫,‘波’‘波’夫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身边的丽人身上,时不时同玛利亚轻声说笑两句, 着力培养一下彼此之间的感情。战争时期这样相处的机会并不多,‘波’‘波’夫和玛利亚两人都很珍惜这快乐的时光。

    电影首映式后,便是西方世界各国国家都流行的舞会加酒会。在组织方的安排下,同时也在苏联政fu的支持下,这舞会加酒会在旅店娱乐大厅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分,参加的宾客来了一批又一批,莫斯科市内各方面的头面人物轮流出场,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布,莫斯科市民的生活依然是如此多姿多彩,无视纳粹德军快兵临城下。说鼓舞士气也好,说苦中作乐也罢,说一小撮特权人事在腐败也无所谓。

    这倒是便宜了‘波’‘波’夫,先是拉着玛利亚,在娱乐大厅的角落里,碰碰杯喝伏特加及‘鸡’尾酒。有了点酒意后,玛利亚还主动邀请‘波’‘波’夫跳舞。刚开始的时候‘波’‘波’夫不太会跳‘交’谊舞,但玛利亚的舞技却极为娴熟,显然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波’‘波’夫在她的教导下,对舞步的学习掌握速度极快。

    “卡芙莲耶娃姐姐不愧是宫廷礼仪官出身,这舞姿真是无可挑剔!”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为玛利亚与‘波’‘波’夫两人的合舞鼓掌,喜欢热闹的斯维特拉娜甚至大声喝彩。

    “依我看,‘波’‘波’夫的舞姿透着战士般的阳刚之美,俨然是军人舞步的代表。”阿列克谢也出声赞赏两人的舞姿,玛利亚的典雅与高贵配合‘波’‘波’夫的阳刚与热血,成为了舞会中众人瞩目的焦点。

    舞会加酒会一直到黄昏时分才结束,晚上虽然没有再组织聚餐,但不少人还是继续留在旅店中,‘私’下里见面‘交’流,了解各方面有用的消息。事实上,这也为一些从事谍报工作的人打开方便之‘门’,而苏联内务部特工人员的身影也隐藏在联谊会中,密切注视着旅店内所发生的一切。

    甚至连‘波’‘波’夫也不知道,在第二天一早,一份关于斯维特拉娜的行踪报告就送到了其父亲是手里,‘波’‘波’夫.伊曼洛维奇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苏联领导人的眼中。

    </p>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