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灭/热了怎么办 - 分卷阅读3
穆衍说的是法语,上了一个月语言预科班的徐祈清能听懂一些简单句子,但对专业词汇的应用还是一知半解。偷听别人的通话也是失礼之举,徐祈清在意的并不是他所说的内容,而是穆衍开口时本身的音色。
沉朴清润,声色低醇。如泠泠弦响的古琴,清长悠润。这是一个让徐祈清好感度飙升的声音,音质本身也极为出色。
但对于徐祈清来说,更为特殊的一点是,这个声音……有些熟悉。
徐祈清主修的是设计,很早的时候,他就以此为趣。从初中起,学校大型活动的海报以及所在社团的标志就是徐祈清负责的,到了高中,他已经开始尝试着接一些有偿或者无偿的工作来练习。
除了平面设计之外,徐祈清也尝试着接触了视频和音频的制作。对于他来说,声音的修饰与剪辑显然比其他形式更容易受自己的喜好所影响。在做海报时,就算要求再苛刻古板,他也可以假装在做作业一样去合理地说服自己,画风不同可以忍受。但制作音频时遇到不喜的音色,他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克服消极的情绪,剥离出自我的代入。
同样,遇到好感度高的声音时,徐祈清也会觉得那些起伏的频率和波段更加可爱。
不过,极端的情况总是少数,喜好和不喜的音色同样少有。高考完之后,徐祈清曾经翻过很多免费或付费的音库,既为寻找素材,也是自己的消遣。在数量庞大的自然声和人工声音中,让他格外留意的声音并不算太多。
而令徐祈清第一次抛开好感度的丈量方法,直白地产生了“喜欢”情绪的声音,却是一段法语的视频旁白。
那个声音,徐祈清已经无法用自己一贯的辨别方式去描述,他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喻体去形容比照,唯一仅剩的只有一种感觉——
它,怎么能,这么好听??
起承的方式,吐字的节奏,停顿的分寸,平时这类细节有一项相符就足以刷高他的好感度,但是在这个声音中,这些完美契合他喜好的细节已经无足轻重了,因为这个音色,实在是,实在是太好听了……
徐祈清把外放换成耳机,听了一句后直接抱着平板,默默地扑进床铺打了一个滚。
视频是徐祈清在搜集学校资料是找到的一个商学院的宣传短片,时长一分五十四秒。等他把视频下载好分出音轨,就只剩了一分三十秒的纯音频。徐祈清把音频导入手机里,一直到飞往法国的航班上,他还在用蓝牙耳机听这一段。
以前在做平面和排版时,他习惯于听一些雨声之类的自然音,之后他再需要戴耳机时,就习惯将这段标记为“a”的声音调出作为背景声。反正他的电子设备,都默认设为以名称排序。
这段声频,就是他在准备出国和大学入学后听了四年半的声音。除此以外,徐祈清再找不出更符合那个有关「习惯」问题的答案了。
穆衍的声音和a先生的音色有三分相似。但徐祈清非常肯定,它们并不属于同一个人。
徐祈清一直认为a先生是个法国人,选择u大时,这个因素也有所加分。但遇到穆衍之后,这个想法倒是产生了一些动摇。
穆衍挂掉电话,回过头就看见了自己这位新来的舍友。他对徐祈清的第一印象显然也非常不错,先用英语打过招呼后,随即弯起唇角:“中国人?”
“你好。”徐祈清用中文回道:“我是徐祈清,请多指教。”
和舍友的相处很融洽,接连而来的课业学习更是重头。u大拥有一个供校内使用的大型素材库,以及众多付费素材库的试用权。徐祈清在权限对新生开放后的第一时间里进入了其中。
对于大多数声音素材来说,分类的依据是按照用途或是特征来分,单纯依靠音质很难直接搜索。徐祈清在使用素材的同时,一边也在寻找a先生是否有其他音频。足足翻了四个月,他才从一个小型的付费音库中找到了同一个声音。
这次的音频完全按照素材标准来制作,是一段涵盖了地铁、电梯等各种公共场所的提示音。这段声音不仅能够用来自己听,还可以用作视频的场景配音里。徐祈清听到自己反复听了五个月的声音念出新的内容时,忍不住弯了弯嘴角,
第4章 习惯过去式(二)
自古微胖出男神音。
一个人在发声时,音域和气息都会受形体的影响。胸腔与丹田的轮廓也会对发声产生限制。因此,在徐祈清一开始的设想中,a先生大概是一位微微发福的中年人,谈吐有度,其貌不扬,极富个人魅力。
其实声音受年龄的影响并不大,只是a先生的音色中所饱含的魅力在年轻人中极其罕有,因此徐祈清才会下意识将其圈定为中年人。但这也仅仅是放空思绪时的思维发散,更多的时候,徐祈清都将这两段音频作为自己练习操作或需要灵感时的背景音,声音之外的事,他少有关注。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自己的专业和技能上。u大的学习模式与国内高中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个适应的阶段徐祈清过得也颇为艰难。因为入学之前对设计只有业余的了解和接触,徐祈清在学习课程时,一面要应对语言的差异,一面又要接触大量的专业模式与软件操作,才能磕绊着跟上教授的思维和传授。
作为双人宿舍中的另一位住客,穆衍主修的方向和徐祈清有系所的差别。他的语言并没有障碍,偶尔还会帮室友翻译两个课堂录音中听不懂的长句。有空的时候,穆衍则会自己跑出去有偿约拍,挣一点生活费。比起徐祈清来说,他的学业压力显然要轻松得多。
当身边存在一个各种条件和状态都比自己强的朋友时,无外乎是两种状态,钦佩且奋进,嫉妒和怨艾,前者费力,后者劳神。徐祈清自始自终未曾学会过从别人身上找存在感,所幸他如此心性,才能与穆衍相处得如此自然轻松。
跟不上进度就录音回来听,软件不会用就花时间恶补。没有其他捷径也无人可以分忧,大一那一年,惯于早睡早起的徐祈清已经学会适应时常的熬夜甚至通宵,除了在熬夜整理笔记或是赶工时情绪会变敏感以外,其他也并无大碍。十一点准时睡的生物钟维持了十几年,过了时间困极却不能休息,耳机里播放过无数次的声音就成了唯一一个借以排解的支撑点。
a先生的两段录音与他而言,已经远不止是降噪充当背景的作用。徐祈清小时候看过一点巴甫洛夫和他的狗,他不太清楚自己的状况是不是符合那个经典的条件反射定律,但是a先生的声音为徐祈清创造了一个专注、高效、上进的背景氛围,让他在听到这个声音时,能够很快地平复心情,投入到该做的事情当中去。
简单点说,那段声音对徐祈清而言就是美化过百倍的上课铃声。虽不知这是幸事或是不幸,但他宁可把情绪寄托在短暂无源的声音上,也不会寄希望于他人的扶持。
在将近二十年里,成长对于徐祈清来说,一直是一个人的事。
过渡期之后,徐祈清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他的语言天分不错,又有一位免费体贴的翻译偶尔指点,课堂录音的重放次数逐渐在稳步下降。适应了法语环境后,徐祈清在审美上的天分逐渐显露出来,加上专业学术氛围下的指点熏陶和长期以来的积累习作,第二年,他就在学院里展露了头角。
对于徐祈清来说,大学四年中影响最为深刻的转折点,正是在大二这一年开始作用,而他那个一以贯之的习惯,也从中起到了奇妙的作用。
大二的一门专业课,因为任课教授临时请假,一位兼攻学术与实践、在业界非常有名气的教授为他们代了两个月的课。就设计这个专业而言,同新闻或广告一样,理论的东西一旦成文拓书,就已经落后于实际。对学生来说,个人能力远比学术理论重要,而一位风格鲜明的导师所带来的影响,会比书中的条目深刻得多。
在课堂实践的过程里,徐祈清的技术和想法引起了萨奇教授的注意。代课结束后,徐祈清仍然与他保持联络,也正是这位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并与多个巨头企业合作过的教授,引荐徐祈清参加了一个颇有分量的青年设计赛。
徐祈清之前也或多或少地参加过一些设计或创意比赛,但都没有这次来得正式。青年设计赛归属业内分量最重的pssg金奖赛旗下,所以一旦在前者中取得不错成绩,也就意味着可以理所当然地得到更高级别赛事的经验。
作品设计的过程向来高攀不上轻松一词,徐祈清放弃一切课余的闲暇,花了一个半月在这次比赛上。确立主题、草稿设想、圈定范围,单是为了找出最好的表述方式,徐祈清就写了近四十个脚本,更别提那些塞满了一个硬盘的素材和特效。
为了让成品的画面能够更好地展现出预想的表达效果,徐祈清还自学了三个建模和编程软件。他有个大两岁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哥哥司霖,在麻省理工的建筑和城规学院读第四年的本科,因为各种专业软件的运用问题,那段时间里没少给徐祈清帮忙。司霖一开始不知道徐祈清在做什么,见徐祈清发来的信息越问越深,差点以为他受了什么刺激打算弃修转专业,还小心翼翼地旁敲侧击过几回。徐祈清当时整个人埋在作品里,没分心去揣摩他哥话里的话,等到后来知道这段误会,才颇觉有些哭笑不得。
等到最终确定的成稿和相关资料整理投递完毕,徐祈清终于结束了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的紧张状态。他不习惯熬夜,每天仍是十一点睡,两点钟左右醒一次,查看一下渲染之类工作的处理进程,处理好中间步骤之后,再去睡两个小时。这种作息对于向来自律的徐祈清来说也颇有些吃不消,截稿之后的三天小假期被他睡过去一半,直到第二天下午才缓过来一点,陆续去处理近日堆积的其他事。
假期第三天恰好正赶上穆衍的生日,徐祈清提前一日送完礼物,当天就等着晚上和室友出去聚一下。大二时穆衍还没有接手家族的企业,徐祈清也只知道自己这位舍友是被放出来散养的二代,其他东西并没有多问。两个人兴趣相投、志同道合,这就已经足够成为交友的理由。
作为在全校都颇为出名的风云人物,穆衍生日那天几乎比他出去外拍工作还要忙。白天已经收过一轮同学和其他友人的信息,他也在社交网站上回应了一波。徐祈清随意翻看过几页fb的留言,其中还有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告白或是邀请。同龄人的庆祝趴安排在中午,晚上是专程赶来的家里人举行的家宴,等到晚宴结束后,才是两人约好去随意逛逛的时间。
第5章 习惯过去式(三)
冬日的墨离天寒雨多,虽然不比国内的低温,但带着潮气的寒意直钻人骨髓,同样让人难以承受。
徐祈清穿着一件白色的长款羽绒服,垂下的帽檐上有一圈雪白的软毛,绒绒地蓬松着,衬在清俊的面容旁更显柔软。黑色的长柄伞撑出一个干燥的空间,淅沥的雨滴打在光滑紧绷的伞布上,发出细微的噼啪声响。天气虽然阴冷,但他自小在川蜀长大,习惯了湿冷的寒冬,最冷的时候也是向来没有供暖,倒是对墨离的冬天产生了几分熟悉的亲切感。
约好的地方在学校两条街外的一个咖啡店,徐祈清喜欢他们家的法式欧培拉,穆衍则更偏爱蓝莓蛋糕,这家店算是两位甜食爱好者共同看好的一处。
徐祈清撑着伞步行走过来,他出门前时间宽裕,到达后离约好的十点钟还有近十分钟。夜色已经黑得很彻底,咖啡店坐落的地方有些偏僻,路灯昏黄的巷子里,雨打得所有东西都泛起了湿意。
礼物在前一天晚上已经提前给过,徐祈清送的是一条羊绒的围巾,尾部有一个花体的y。法国人离不了围巾,这个礼物除了保暖,在外形上也可以充当一件配饰。
寿星今天出门时围了这条新得的礼物,所以徐祈清一眼就看到了站在咖啡店门口戴着围巾的人。
细密的夜雨扰乱些许视线,穆衍站的方位侧对徐祈清,他穿了一款驼色的大衣,单手插在口袋里,长长的围巾在脖颈间松松地绕了一圈,柔软的织物垂下来,衬得身形更显修长。
与穆衍相对而立的是一位身形无差的高大男子,站姿挺直,黑衣黑发。男人的侧脸英俊冷硬,隔着淅沥的雨雾,透露出比夜雨更甚的寒气。
两个人正在低声交谈着什么,徐祈清离得还有些远,就没有开口去叫穆衍的名字。他隔着雨帘悄悄地打量了那位陌生人一眼,心底莫名生出一分奇妙的波动。
穆衍说话间带着肢体的动作,离得再近些时,能看清他耸肩时显露出的些许无奈。他很少在人前露出这种掌控之外的情绪,明显地透露出与另一个人关系的亲近。
大概是他的视线一直专注在两人身上,穆衍对面的男人侧头向着这个方向看了一眼,徐祈清被直直对上的眼神惊了一下,一半是为了被人发现视线的不好意思,另一半则是因为男人本身。
这个人的眼神,好冷。
大抵是平日严厉惯了,被对方扫过一眼,感觉就像小时候和司霖在公车上笑闹,结果被一旁的严肃大叔瞪过来,顿时生出满满的心虚和歉意。
应该是觉得自己的眼神不太礼貌吧,徐祈清摸了摸鼻子,冲着对方歉意地笑了笑。男人还没什么回应,一旁的穆衍顺势看过来瞥见自己的好友,立即抬手用中文喊了一声:“阿清!”
身上视线的压力减轻了些,徐祈清也招了招手,快步走了过去。
跨进门厅收起雨伞时,严肃寡言的男人已经伸手拉开了咖啡店的门。徐祈清还没来得及说些什么,穆衍就招呼着把他拉了进去。
“走,进去说。”
黑色大衣的男人沉默着扮演一位很好的家长角色,等两个男孩走进去后才在最后阖上了门。通宵营业的咖啡店里很暖和,三三两两的卡座内还有人在读书。三个人在一个三座的位置坐下,矮软的沙发很是舒适。穆衍把带着寒气的外套搭在椅背上,伸手对徐祈清道:“这是我大哥,钟御。”
钟御和穆衍的长相有五分相似,气质却比穆衍成熟许多,徐祈清本来以为他会是穆衍年轻的小叔之类,没想到竟然和他们是同辈。
内心的猜测不由展现在表情之中,穆衍见到徐祈清的神色,还以为他在疑惑两人的姓,补了一句道:“亲大哥,我随母姓。”
徐祈清点点头没再多话,只笑着叫了一句:“钟大哥。”
穆衍又对着在场的另一个人介绍道:“哥,这是我舍友,徐祈清。”
钟御神色未动,只微一颔首,当做回应。
徐祈清隐约了解过一些穆衍的背景,知道他们家业势大,既然年轻一点的继承人还在大学研读自己的喜好,那么年长的那位理应已经被当成了接班人培养。对于对方的寡言冷淡,自然不会理解为针对,所以也没有产生什么不好的情绪。
照例点好了招牌的勃朗峰栗子蛋糕和多糖浆的欧培拉,又多加了一杯黑咖啡。这次小聚说是三个人,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徐祈清和穆衍在闲谈。穆衍忙了一整天的宴饮也有些倦意,声音中带着明显的慵懒,徐祈清见状道: “生日忙了一天?还需要我再祝福一次吗?”
穆衍笑着摆手:“算了,等明年吧,今天的份早就够了。”
两人闲聊时,甜点正好端了上来。穆衍一手接过蛋糕,一边询问道:“对了阿清,你之前不是问我设计赛能不能用付费下载的语音吗,最后怎么样?”
徐祈清拿起银制的长柄勺,应道:“嗯,我看过几遍官方的条例,没查到相关的具体禁定,最后还是直接用了。”
“这个你可以问一下我大哥。”穆衍侧脸对一旁沉默的冷峻男人道,“哥,你是不是参与过p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