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日映血 - 第五章筑垒鏖战第一百二十四节 阵前倒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备用网站请收藏
    第五章筑垒鏖战第一百二十四节 阵前倒戈

    王屏藩近来的心情可说是喜忧交加,一则康熙显的对自己信任有加。  这二十几天里皇上几乎每天都要将众人召集在身边,君臣在一起研判丁勉的战法和为人习性,研究当前的战局。  就是其余文武大臣对王屏藩也多有俯就亲近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王屏藩感到皇上是一个十分精明善学之人,他密切的关注着一切与丁勉有关的事情,有时沉思冥想,有时不停的发问,有时则大与众大臣一同参详求证丁勉的建军学说,想从中探究出与何人有些渊源。  有许多自己以前从未想过事情他也要探究一番,那丁勉的主要谋臣是谁?他对下属如何?他的嫡系将领是谁?他研究院里主要有些人?他家里还有何人?他为人习性如何?许多问题连王屏藩也不很清楚。  康熙有时见他也不知所以,也不已为怪,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断提问,不停的思考,对王屏藩等人显的十分宽容大度。  王屏藩从心底感到康熙是真心想倚重自己的,皇上甚至主动提出让的王屏藩的军队在后方休整,何时上阵可任由自便。  比较康熙与丁勉两人,康熙更多些帝王气度,胸襟宽厚,为人和蔼。  丁勉则是为人率直,其胸中是乾坤万千,让人感到神秘莫测,丁勉那精到算计和不时的新奇创造,使人时刻觉到冥冥中他正受那上苍的眷顾,使人不敢与之作对。  每当想到康熙的好处,王屏藩往往觉得自己这步棋是走对了。  此着即未违背老王爷地意愿,也未过早的使自己的属下遭到损失。  可每当想到丁勉的精明,他心里也有一些担忧,看眼下红军与清军对阵的情形,每一处红军都在与数倍于己的清军展开战斗,可他们并不是总落在下风。  虽然红军看似在忙于应付,但王屏藩心里清楚。  丁勉一旦缓过手来,必是那连绵不断的狠计阴着。  看来红军与清军地战斗。  胜负真是一时难料。  真若是近百万人连他这二十多万人也对付不了,那这次自己投靠朝廷的之举就大错特错了。  王屏藩也知道自己已不能回头了,眼下只有尽量帮助朝廷灭了丁勉红军才是正理。  所以今日皇上召集众臣庭议战局,他首先将自己地见解提了出来。

    对王屏藩要合兵进击的建议,康熙颇有同感,那丁勉的战法不同常人,时刻要防着他用奸。  在进入四川的初始阶段。  由于受重庆事变的鼓舞,朝廷只想尽早灭了丁党,各路大军分路进击,从未想到有何凶险。  眼下战局一时进入僵持,冷静下来才察觉到其中有许多不当之处,因此才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王屏藩刚说完,旁边的明珠接道:“皇上,眼下叙州正在僵持。  而资阳则胜利在望。  只是红匪又将增新锐,资阳那里也有打成僵持之势。  臣以为,眼下应在叙州稳住以后,集中力量围攻资阳,进而规取成都才是。  ”

    岳乐也从旁插道:“皇上,眼下资阳即将得手。  届时红匪必然要拼死相搏。  若要力歼顽敌,还是将各路大军汇集起来才更为稳妥。  ”

    康熙道:“只怕叙州之敌见有隙可乘,再来为乱。  届时如何处之?”

    王屏藩道:“皇上,臣以为明相所言极是。  朝廷军力远大于匪,在叙州可用适量军马,采用筑垒防御之策抵御红匪。  而资阳这里则以重兵合击,届时拿了成都,叙州自然可下。  ”

    旁边尚善却提出问题:“皇上,眼下红匪往往据壕为垒,弯弯曲曲。  纵横连绵。  极是难缠。  用刀枪剑戟,很难近前。  大军伤亡日重。  ”

    傍边的王会清也上前献策道:“皇上,末将以为眼下必须采用两大举措来应对丁逆。  一则将重炮火器集中使用,组织强大地火炮群,而前锋营主要兵器应以火枪为主。  二则对应乱匪阵势,我大军也应筑垒撅壕,当红匪大炮打来,我可将大军隐于寨壕之中,一来可减少伤亡,二来可有效保护我火器。  ”

    尚善的话让人颇有同感,可王会清的一番话让众人觉得他这战法竟与丁逆一般无二。  这些原本与满清军队战法不合,可由于前期各路大军受困于壕堑,也实在想不出破敌良策。  康熙见众人都不出声,知道他们也是无计。  此事自己也已思想多时,有些已经在实施之中。  想丁勉前此屡屡获胜,他的火器优势和防御阵势着实有可借鉴之处。  康熙当下拟旨,调整战略,叙州留二十万人与红匪筑垒对峙,其余大兵及朝廷新调援军立即开往资阳前线。  同时将各路火器营和火枪营合并使用,用以与红匪抗衡。  庭议过后,康熙又将王屏藩留下,再次询问红军火器构成。  王屏藩见康熙对自己十分信任,他不仅将红军火力体系和盘托出,而且将红军火力使用特点一一解释一番。  他甚至向康熙建议以前期缴获的红军火力兵器为主,组成新的火器营,他愿意对之提供训练和帮助,王屏藩还提出愿意让自己由原炮兵旅组成的火炮营加入资阳的战斗。  最后王屏藩特别提到红军所用火器,重在火药不同平常,那丁勉也是精到,所造火枪、火炮可用任何弹丸发射,可只有用他那里制出地弹丸方可发挥十分的威力,因此朝廷在前线作战一定要注重收集红匪火药,否则一应兵器都将成为摆设。  康熙听过后又惊又喜,惊的是丁勉果然在火药上有门道,只是不知眼下朝廷如何才能大量取得这些火药。  当然他对王屏藩派他的炮军参战当然的高兴万分,当下对王屏藩又称赞一番,两人又对资阳战局的进展商议了一番。  经过调整,清军渐渐向资阳围拢了上来,加上原有兵力,资阳一线清军总兵力达到了近五十万了。

    也就在红军总司令部调整部署之时。  前线传来清军对资阳形成合围地消息,刘新定立即率第一集团军前往援救,反击兵团在资阳被包围后地第三天赶到了那里。  双方立即围绕着资阳城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红军第一集团炮兵就对清军进行猛烈的炮击,清军阵形被打乱。  但在红军步兵冲上以后,清军也利用修筑好的壕沟为掩护,一次集中了二百多门火炮阻挡红军的进攻。  由于这是清军第一次集中使用火炮,进攻中的红军也没料到清军能如此大规模的使用炮火。  部队遭到了很大地损失,多次冲锋都没有成功。  这以后红军的炮兵对敌人炮兵阵地进行轰击。  清军火炮虽然有一定地损失,可由于已经修筑好了大量地工事,加上王屏藩军中火炮营的帮助,红军地炮击效果不大。  当红军步兵开始进攻时,清军的集群火炮就开炮阻拦,而红军的炮击就予以还击。  后来步兵都用不上了,战斗竟演变成双方炮兵之间的争斗了。  红一军团想强力突破敌人对资阳地包围的计划没有实现。  而在这同时。  城里的红三集团军也向西门一侧组织了突围行动,但他们没有突破敌人在西门的阵营,被打了回去。  连续进攻两天以后,清军渐渐将主力集中在城西红军援军一侧,前后密集的人马达三十万之多,红一集团军不仅没有取得进展,反而渐有被压倒之势。  刘新定通过望远镜看着敌人连绵几十里的大营,也感到解救红三集团军的任务将十分的困难。  眼下红一集团军不过六万多人。  而敌人却有三、四十万之多,如此下去不仅解救不了谭洪,可能红一集团军也有被包围地危险,必须立即将这种情况向总部报告。

    刘新定的报告刚送走,丁勉、方以智已经赶到了。  分析战况以后,丁勉认为眼下必须采用解围和突围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敌人在我军正面加强防御。  那么在红军进行援救行动的同时,城里的红军也要开始向城外突围。  这种作战意图立即用信号弹的方式通知了城里,谭洪接到信号,知道上级要求选敌人薄弱处突围。  可是这时地红三集团军处境已经相当困难了,重炮的炮弹已经打完了,谭洪下令炸毁了所有重炮,其他的弹药也不多了。  指战员们经过二十多天的连续苦战,身心极为疲惫,伤员和病号大量的增加。  现在已经到了必须破釜沉舟的时候了。

    谭洪和几个军长商议过后,决定由自己率领红七军和集团军直属部队共两万八千多人从向城北突围。  为了扰乱敌人视线。  同时由红八军军长江义率红八军一万三千多人向城南突围,又从红八军中选出了近两千人的突击营从东门突围。  这样在外围的红一集团军开始新的攻势的同时。  红三集团军从城地东南北三面地突围行动也开始了。

    清军虽然对城里红军的行动早有防备,而且防御地重点是城西面与红军援兵接近处。  可没有想到红军竟是从另外三个方向同时开始强力的突围。  在经历了开始阶段的短暂混乱以后,满清大军开始在各方向全力阻挡红军的突围行动。  突围战一开始就进入了惨烈的状态,清军的火炮密集的打在突围的红军队伍中,可红军指战员还是毫不迟疑的向前猛冲,他们迎着清军的火枪阵、弓弩阵冲了过去,他们不顾巨大的伤亡前进着,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勇敢的冲上去才可能突出敌人的重围。  敌人的冲在前面的指战员们用火枪和手榴弹也给敌人以重大的杀伤,他们前赴后继,有人拿起了倒下的战友的武器,有人倒地后继续向敌人射击。  冲到敌人阵中,肉搏战开始了,这是悲壮的撕拼,这时夺命的争斗。  刀剑相搏,寒光四射;枪戟相碰,铿锵有声;血撒疆场,男儿本色;强者相斗,勇者必胜。  经过浴血奋战三路红军都突破了敌人的前几道防线。  由谭洪率领的红七军一路从城北面突破敌人层层防线以后终于与前来接应的红一集团军回合了,两万八千人的部队回来时只剩一半了。

    从北面突围的突击队在敌人阵营中左突右冲,灵活移动,他们也冲过了敌人的数道防线。  他们向东一直走了一百多里,清军组织了大量地部队去追击、围歼他们,他们的行动有效的牵制了东面的敌军。  最后突击队与顺庆府的地方百姓党的组织取得了联系,他们组成了敌后游击队,继续与敌人战斗着。

    而从南门突破的红八军却陷入了敌人地重围之中,一开始他们也是冲破了敌人的数道防御阵地,可是敌人阵形层层叠叠。  而其他各路地敌人也渐渐的围拢了上来,敌人实在太多了。  红八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  他们且战且走,终于在距离资阳二十里的丰裕镇,被前来增援的清军阻截了,他们被敌人重兵包围了。

    包围圈形成以后,清军不给红军喘息之机,立即开始了疯狂的围攻。  清军集中了二百多门火炮向红军阵地矿轰滥炸,甚至还用上了王屏藩的火炮营地重炮。  猛烈的炮击使红军很难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  红八军军长江义立即命令全军不顾一切代价立即构筑工事,抵御清军的进攻,并组织火力抗击敌人的进攻。  由于资阳一带地处平原,无险可守,红军只能靠临时挖起的战壕来防御。  而红八军的十几门榴弹炮和几十门迫击炮的火力与清军几百门火炮相比就相差太大了。  十几万清军在炮火掩护下对红军不断地进攻,红军的防御阵地不断被压缩。  但是由于红军有良好的火器兵力,他们以不断挖掘而延伸的战壕为依托使清军一时不能轻易得逞。  经过三天激战,红八军已经筋疲力尽。  清军也没想到这场一边倒的战事最后的争夺竟是如此地惨烈,许多地段红军挖的战壕被清军炮火夷为平地,而红军又重新挖出新的战壕。  红军的手榴弹和飞炮是清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而在一些局部的进攻地段上更是出现了惊心动魄的肉搏战,人们混战在一起,冲刺着、劈砍着、躲闪着、抵挡着,到处是人们翻滚的身影、伤者和垂死者的蠕动。  支离破碎的肉体,疯狂地嘶喊和悲凄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惨烈的激战使双方都付出了重大地代价。  在一些重要阵地上都是几经易手,清军攻上来拼杀一番,红军撤退。  然后为了夺回要点,红军又组织力量反冲锋,再将清军赶回去。  反复的拉锯,战况空前残酷,红军顽强的抵抗和极具杀伤力的兵器让清军不能轻易得胜,但清军统帅岳乐可他知道眼下红军的顽抗只是回光返照。  胜利就在眼前了。  眼看着包围圈越来越小。  他正要布置最后的强攻,可后面却传来了皇上的旨意:停止进攻。  皇上责成岳乐全力协助朝廷钦差王熙督办军机大事。  王熙在内室将事情原由一一解说。  岳乐心中一惊,当下是尊旨而行。  又过了两天,所有的人都没想到这场惊心动魄的激战竟以一种令人意外的方式结束了。

    原来听说前方大军包围了红八军,战况的十分激烈,已经成了满清平寇将军的王会清想起一件事来,红八军军长江义正是当初在红三集团军的“吴盟”成员中职位最高的一个,当时王屏藩准备起事时也曾派手下去试探过,回报说江义很坚定,他已经将红八军中的“吴盟”取消了,而且还严令手下各将不得再起盟会之念,王会清这才打消了要说服他一同起事的念头。  现在红八军被包围在丰裕镇,王会清想这不正是说服江义归顺朝廷的好时机吗!他立即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屏藩,接着两人又向康熙提出劝降的建议。  康熙立即觉察到这是又一个分化和瓦解丁勉红军的好机会,立即下旨前方停止进攻,对江义进行劝降!这里立即派出原“吴盟”成员前去说项。

    红八军军长江义是贵州人,他也是追随吴三桂多年。  后来吴三桂将他调到四川在谭洪手下任副将,他与谭洪搭档许久,两人很是和谐,他也算是谭洪心腹之人。  后来谭洪要将队伍投向红军,江义则是积极响应。  后来他曾率部参加过川陕战役,红军接连不断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他的信心,这以后他各方面的表现都积极。  可是回川以后,他军中几个老部下撺掇成立了“吴盟”,江义也参加了。  原本只是想加强联络,增进感情。  也并无其他想法。  可后来传言昆明事件是丁勉指使红军干的,“吴盟”成员中就出现了一些不谐之音,红军对云南吴军地主动出击使一些人有了怨言,江义对此却没有明确表态。  这以后红军总司令部发布关于取缔军中帮会组织的指示,明令禁止各种帮会活动,为此谭洪特地还召他到成都交代一番,要他立即取缔红八军中的“吴盟”组织。  由于红三集团军的组成不同于王屏藩的红四集团军。  军中大多数指战员都是四川人,许多人都是后来参军的或是从其他单位调来的。  多数人更倾向于百姓党,对吴三桂、对云南地周吴并无好感,因而“吴盟”在红三集团军中并无多大影响。  江义虽然对丁勉偷袭昆明有所不满,但他也没有其他想法,他还是服从谭洪的指示将军中地帮会取缔了,并下令在红八军禁止结帮拉派。  后来王屏藩的叛变虽然使红三集团军遭到了不少的损失,但江义还是认真的执行上级指示。  带领红八军积极抵抗清军的进攻。  可是在面对十几万清军围攻,面对那惨烈的撕杀,面对那重大的伤亡,面对人生紧要地关头,江义知道自己处在十分凶险的境地之中。  往往在最危机的时刻,潜藏人的内心底处最根深蒂固的想法就会泛露出来了。

    被清军包围以后,红八军的抵抗是顽强的,江义还在勉强支撑着。  可是此时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  王屏藩地重炮营已经将红八军的火炮毁坏了不少,而敌人密集的炮火已经可以遍及红军的所有阵地了,红军只能依靠手榴弹和飞雷来抵挡敌人的进攻伤亡。  伤亡巨大,弹药奇缺,江义知道支持不了多久了。  这里离川中红军主力相距甚远,援兵不会有。  队伍的没吃没喝,弹药也快用完了。  他心里竟有些活络起来,正犹豫着,敌人地进攻突然停止了。  到了晚间,在前方作战的一位原“吴盟”成员给他送来了康熙皇帝和王屏藩的信。  那王屏藩指出:丁勉诡诈不可信,而皇上却仁厚待人。  信中指眼下将军所属被朝廷大军围困,红八军内无粮草弹药,外无救兵,无论如何抵抗,终将被朝廷大军所灭。  若是将军能及时反正。  定将受到皇上嘉奖。  封官入将不在话下。  王屏藩还特将皇上善待自己及手下众人的情况介绍一番。  康熙皇帝的信更是直接:先是说早知将军对误入匪途心有不愿,朝廷也知道将军智勇过人。  期盼将军能早日改弦易辙。  若将军能阵前倒戈,朝廷将委以贵州总督之职,实授征西将军衔,并奖励白银二十万两,其他手下从属者都将封官重赏。  信中指丁逆悖天而行,多用匪人强梁,终会被朝廷所灭,将军只有及时归依大统方为上策。

    王屏藩的和康熙的来信使江义埋藏在心底的一些思想活泛了出来,原本他心中对丁勉那一套要穷人当家的主张就有怨气,对丁勉偷袭昆明等做法也有意见,此刻竟一起迸发出来。  自己原来一直隐忍不发,只不过是对丁勉的神奇能力有些惧怕,加上四川百姓确实心向丁党,丁勉和谭洪对自己也是信任,将来真要丁勉得了江山,自己也少不了高官厚禄。  就是丁勉有些不当之举,对自己也无甚相干。  在清军重围之中,若是朝廷不来解劝,就此一直就打了下去,但其结局是明摆地,自己及手下这不足万人地队伍不是被全部消灭就是被满清俘虏。  可偏偏这时连满清皇帝都来亲自来规劝自己投降朝廷,这倒使自己有了一点生机,江义知道这怕是自己眼下唯一的生路了。  江义立即将自己几个心腹招来商议了一番,这些“吴盟”兄弟竟都一致同意归顺朝廷。  可他们也知道眼下接受朝廷地招安,军中阻力将很大,其中尤以副军长谭天杰和参谋长陈天然最为难办,他们一个是谭洪的次子,一个是丁勉的内弟,当然是死心踏地的效忠丁党。  这两人在经历了汉中保卫战以后深受丁勉推崇,丁勉曾几次在高级军事会议上表扬他们,他们已经成为红军中年轻指挥员的代表,他们的军职也很快的升到了军级。  特别是陈天然极受丁勉重视,不到二十岁就成为全军最年轻的军级参谋长,其前程不可限量。  江义知道想控制第八军就必须将这两个人除掉,可要是除掉他们就势必要与丁勉和谭洪结下大仇,只是眼下形势险恶,也实在顾不了那么多了。

    江义当即向几个心腹布置一番,接着江义以召开军事会议的名义将各师级以上高级军官召到军部,在会上江义说红八军损失惨重,已经不能再抵抗朝廷大军的进攻,因而他决定脱离丁党,归顺朝廷。  话音刚落,会场立即炸了锅,谭天杰和陈天然已经在前方坚持了三天了,身上都挂了彩,这时已经满身的泥土和血迹。  他们一听江义的话,先是一楞,后来陈天然喝问了一句:“江军长,你这话是意思?”

    江义傲然道:“我说要归顺朝廷,愿者随我而去,朝廷必将重用。  至于不愿从者那就不客气了。  ”说完高声道:“来人呀,将这里敢违抗军令者统统拘起来!”

    话音一落,外面冲进来几十名荷枪实弹的江义的亲兵,将会场监视了起来。  谭天杰挺身喝道:“江义,在此时向鞑子投降,你对的起死去的弟兄吗?”无错不跳字。

    陈天然也高喊道:“江义,你这个叛徒,你一定会受到惩罚的!”接着又对在场的指挥员喊道:“同志们!我们不能受叛徒的指挥,我们要与敌人战斗到底!”

    许多人也跟着高声喊道:“对!我们誓死与鞑子血战到底!”

    江义拿出手铳对着陈天然就是一枪,陈天然腹部中弹倒地。  众人见江义竟敢对陈天然下手,一时竟不知所措,大家都楞了。  江义即刻对卫兵叫道:“把他们都抓起来,听候发落。  ”那些亲兵上去将那些不愿投敌是指挥员们捆了起来,其中几个要反抗的指挥员还被江义的亲兵打伤了。  当下亲兵也将受伤的陈天然抬出去抢救。  很快江义将放下武器,归顺朝廷的命令下达到全军。  这个命令立即引起了许多红军指战员的反对,可是江义已经让人通过多种途径将清军引入红军阵地,许多反对投降的红军被抓或被害了,有些阵地上甚至出现了激烈的战斗,许多不愿投敌的指战员与那些变节分子和围攻上来的清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有些人都是在冷不丁中被身旁的人给杀害了,许多人都战斗到了最后一滴血,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阵地。  仅半天时间,曾经在汉中保卫战中谱写过光辉篇章的红八军就这样被敌人吞并了!</p>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